《蛻變成長》–小宿生阿芝

愛笑的高小女生阿芝(化名),處事有條理、盡責任、有交帶,原來是她在入住播道兒童之家後才學懂的。

阿芝入住已大約一年半,入宿初期,非常不習慣。在屋企生活、做功課及外出玩耍,沒有時間規限;在家舍要跟流程、守規矩、做家務、溫習時間又長,阿芝感到很辛苦。但她的適應力很強,一個月已能適應規律生活,每天完成流程便可消閒。

家舍家長君姐姐體貼的照顧,好讓阿芝快快適應

不知不覺的改變

當知道社工稱讚她有進步,阿芝表現靦腆,她知道自己很容易發脾氣,特別在功課上遇到不明白的,便會「發忟憎」。她感謝家舍家長對她的忍耐,及轉了新學校的老師耐心教導,從前不合格的科目進步為合格,心情也輕鬆不少。

學業以外,阿芝的個人自理也進步不少

從前她不愛運動,因為平衡力不好,很容易跌倒,怕被其他孩子取笑;後來經心理輔導員Stella姐姐教導,運用工具加強練習,現在可以與孩子一起玩捉迷藏,且最愛打籃球。

最開心的禮物

阿芝很喜歡家舍生活,除了節日會收到禮物,更重要是認識主耶穌。她一直以為周圍的事物是「行雷」後產生,認識福音後才知道是天父創造世界。由於疫情未能返教會聚會,故此她很喜歡每星期院牧部美美姑娘帶領的「相聚一刻」,可以聽聖經故事、閱讀金句,認識天父。

阿芝性格開朗,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很開心,成為「關懷天使」去關心其他孩子,存感恩的心,努力做好每一天。

晴報–逆境自強—入住播道兒童之家9年 19歲男生努力進修盼做社工助人

【即使面前困難處處,但人生總有出路。現年19歲的浩文生於完整家庭,惟因父親吸毒和母親患病的緣故,他自小被送往不同家庭寄養,自卑心湧現。小三那年他被送往兒童之家,再次轉換環境令他感到不適應;猶幸獲院舍提供很多關懷和協助,浩文逐漸打開封閉而久的心扉,個性漸變開朗。至去年中學畢業,他遷往青年家舍生活,學習獨立的同時亦得到家舍多方面的協助,令他認清人生目標,盼能成為一名好社工,好好回饋社會。】轉載首段

播道兒童之家院長羅姑娘與浩文
浩文分享在疫情下考DSE的心聲

轉載自《晴報》

撰文記者:賴天兒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955566/?utm_medium=share&utm_source=clipboard_share?r=cpsdlc

《脫離兩代禍患 自愛律己傳家愛》 – 專訪ECH院友秦渝

阿渝一直心繫「兒家」,與當年曾幫助他過渡自立的宿舍家長余國安(Onson哥),延續一份「父子情」。今天,阿渝已有穩定的事業和家庭, Onson哥稱讚他是好爸爸,他卻回應: 「在我入住期間,您讓我感受過好爸爸是怎樣…」。有些愛不單止是照顧,而是傳承。

不一樣的童年

阿渝出生那年父母才22歲並且已分開,一直與外婆在重慶生活,至13歲來港與母親生活。因言語不通,加上母親不懂照顧,上了一年中學便輟學,在17歲前一直沒有上學,每天流連街上。母親長期受惡習控制,直至一次出事故被社署發現,安排入住播道兒童之家,阿渝亦表示想重新入學,由中二開始。

堅強意志 感覺重生

習慣隨意的生活,入宿初期變得消極。漸漸學習規矩,明白在安全環境下生活,才感到更自由,始知道何謂是「正常」。 因為從小缺乏父母陪伴和照顧,流連不同地方,阿渝較其他孩子表現世故,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欠安全感又不易信任人,凡事只會靠自己。

有一次Onson哥發現阿渝牙痛嚴重也沒有求助,他便親自帶往看醫生,那種被爸爸照顧的感覺,是他兒時最溫暖回憶。其實阿渝牙痛已久,那份忍耐力來自「意志力」。入宿前,曾在外邊打滾染上惡習,最後也是靠意志力戒除。感恩上帝不時提醒,生命遇到許多人的幫助,那份不死的意志沿於不想辜負愛錫他的人,也觸動他效法去關愛他人。

Onson哥和社工督導永康哥對他影響至深。前者滿有「父親」的形象,既照顧起居飲食,也會嚴謹教導;後者像生命教練,給予不同建議。即使離院後仍繼續陪伴同行、延展關愛。

學習接納 才懂得關愛他人

阿渝對於現時從事保險工作感到很自豪,從過去受別人的恩惠,現在終於有機會回饋幫助他人。從前不會信任人; 卻因為感受到愛,學懂接納別人對自己好和懂得關心他人,心態改變了,更有助在職場上的發展。保險工作令阿渝最開心是終有一份可以「見得人」的職業。阿渝很努力工作,才三十出頭已擔任經理崗位。

家庭.承傳

於中學時期與太太相識、相愛,陪伴經歷幽谷,知道他成長的爛、有走迷時候,仍是不離不棄,因為被接納,生命也改變了,更表示太太是最好的親密拍擋。阿渝感謝太太讓他學做丈夫、又從女兒身上學做父親。慶幸在家舍認識Onson哥和永康哥,讓他借鏡父親的角色應該是怎樣。

兒時缺乏父母關愛,故此阿渝非常珍惜與女兒相處時間,更設下「Daddy Time」建立親子關係。深明要穩固家庭關係,夫婦必須以愛維繫、互相尊重、身教成為女兒的榜樣。二人明白成長背景不同,會影響教養模式,所以先預告太太,女兒會有走歪的風險,能夠順利成長便是恩典。阿渝也欣賞太太的教養方式,不是強迫或溺愛,而是教她學會選擇、負責任、承擔後果。

阿渝感謝女兒給他機會學做父親,並珍惜與兩位女兒相處時間

給新生的寄語

阿渝曾經有埋怨,感恩有昔日的經歷才能成就今天,擁有理想的事業和家庭。「凡事抱平常心,『順利』是美好,『不順』便再次出發去經歷,要接納自己的過去,不要太多介懷和遺憾。」

給家舍孩子的寄語:「家舍是一個安全島,要珍惜把握現有的機會和資源,準備好自己,不要待離開後才後悔和埋怨﹗」

阿渝像看透世事般,徐徐道出關愛心聲。因為被愛,才有能力去愛。

《有家歸不得》–青年社區共住服務統籌杜惠燕與家舍青年開展「第二人生」分享Ben心聲

回家的日子

因Ben的父親患病,精神情緒不穩定,他於2008年就讀初中時,經社工轉介入住播道兒童之家。考畢DSE並18歲後,本來計劃離院回家與家人共住,最後「有家歸不得」。

回家後面對很大挑戰,因為父親病情日趨嚴重,經常在半夜執拾東西至清晨、也常破口大駡,母親亦受到父親的威嚇,被迫離開迴避。Ben想得安寧,過正常生活,便申請入住青年家舍。他說:「雖然未曾去過地獄,但回家的日子與活在地獄中無異」。

迷失的「廢青」

由於DSE成績只有電腦科合格,Ben初出茅廬、成績又不理想,只可尋找低學歷工作,無奈地接受不能上流的現實,晚上更流連街頭不願回家。他形容自己是「廢青」,對人生沒有希望,成長沒有愛、沒有方向、找不到出路,感到很迷失﹗Ben意識到如要改變必須進修,幸得社工及導師的鼓勵,教導寫履歷表、面試技巧等,助他有信心踏出第一步。

家舍展未來

在青年家舍生活了兩年,Ben開始適應職場生涯,嘗試回家居住,然而父親狀況仍不穩定,於2019年輾轉申請「青年社區共住服務」。住宿單位由愛心業主提供低廉租金,讓他有一個安全安穩空間休息和溫習,並開始計劃未來。他憶述初入住宿舍感覺是被家人遺棄,加上受家庭背景及父親狀況影響,明白必須要提升學歷及有穩定的收入,才可改善生活。

Ben使用Zoom Meeting預備工作面試
職涯規劃工作坊助探索職業興趣與熱情

Ben在宿舍生活學懂與人相處,感受到社工及導師的關愛,在職涯上協助尋找方向,並鼓勵多作嘗試,尋找自己的興趣。最終成功獲聘任在一間中學擔任與電腦相關工作。因工作時間穩定,可以安排進修,也可返教會,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工作上得到上司的肯定,加強自信心,現在不再是「廢青」,他希望可以讀大學及建立更豐富的理財知識,為下一里路作準備,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

後記

從過去的經歷有助對生命的反思,不只是去接受幫助,原來也有能力去幫人。現在,Ben會主動為宿友煮飯、約他們一起跑步,幫助其他較弱勢青年。回望過去,感恩得到不同人的幫助,感受到被愛,從迷失方向至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當下Ben最大心願是讀大學、好好照顧母親。

Ben(右一)與宿友及社工新年團聚

Ben快將離開「青年社區共住服務」,已積極向著目標前進。感恩這些年來能在播道兒童之家成長,在此學習生活自理、職涯規劃、理財概念及擴闊對未來的視野。他相信這一切都是恩典,同時他亦會努力裝備好自己面對新的挑戰。

《信有出路》– 浩文

青年家舍宿生浩文成長自缺失家庭、因為認識神,生命被改變;因為被愛,學懂去關愛他人。逆境的磨鍊,裝備他踏上外展社工之路。

重新適應

浩文父親是癮君子、母親患病不能照顧,他獲安排在不同的院舍和寄養家庭生活,直至小學三年級入住播道兒童之家。從小他便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浩文很明白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擅人際的他,漸漸變得理解別人的需要。

浩文表示初期入住很不適應,那時中小學孩子也一起生活、年齡差距較大,而自己是獨子不懂與人相處,因此情緒行為表現很差。他特別感謝家舍家長嫦姐的忍耐與包容,並耐心教導如何在群體相處,開始關顧別人感受、學懂情緒管理、加上信仰的幫助,感到有愛,心靈得到安穩。

過渡自立

因欠缺家人支援,年紀輕輕的浩文,2020年預備DSE那階段,已經要為自己前路打算,實在徬徨無助,感恩社工協助,申請入住青年家舍,有了暫住安排,可安心繼續學業。

在青年家舍生活,需要自行管理財政:例如學費、生活費等;每天放學後要買餸煮飯、做功課、做家務,感到吃力疲累,但浩文沒有為自己的背景埋怨。感恩青年家舍有不同工作坊:如面試技巧、儀容、社交、個性測試等,促進了對自己的了解,認識職場要求及工作方向,更有生命教練以〈Life Path〉給予個人指導,探索人生,幫助他提升過渡獨立能力。

確立目標

慢熱的浩文,自言不擅與人交往,因為認識神生命被改變,不再受過去影響,相信上帝開路。他多了一份截然不同的自信,言談間亦不忘感恩。從小得到社工和家舍家長的照顧和鼓勵,有了他們作榜樣,他已訂立目標做外展社工,以自己經歷去幫助別人。

《街童蛻變成長》– 子眉

兒童院護舊宿生子眉兒時曾是「街童」,每天踩單車玩到累便回家,找不著方向。感恩入住了播道兒童之家,學會了規矩、流程、負責任、規劃人生。

子眉父母先後離世,面對18歲後須離院,要獨立生活,她沒有顧影自憐。雖然要升學又要為生活費籌謀,但性格樂觀的她,知道周邊還有許多愛錫扶持她的人,會努力不負所望,裝備再出發。

逆境成長

由於父母的自理能力薄弱,未能照顧剛出生的子眉,她被安排在寄養家庭生活至10歲。按子眉描述,寄養家庭姨姨看管很嚴,只要不合她心意或莫須有原因,她已被罰跪地、捱打。每當社署姑娘家訪,姨姨卻變得溫柔、會執拾房子、預備小吃招呼,待姑娘離去後又回復原貌。由於父母的能力也有限制,不懂為女兒發聲, 在缺乏關愛和照顧下,她不知甚麼是家。

新的發現

離開寄養家庭後一年,她入往播道兒童之家。一般孩子很抗拒被規範;然而,子眉反而樂於接受,這樣她才覺得有愛。

對於生活概念和自我能力發現,也是入宿後才發現。子眉曾為沐浴露「起泡」和「香噴噴」,感到驚訝,因為父母不懂照顧,她從不認識這些用品。在院舍獲資助下,她有機會學琴,用了不足半年時間 ,竟考獲五級琴試,充滿音樂天份。導師還發掘了她藝術潛能,為她修讀視藝、規劃職涯指引前路。

陪伴過渡

高中時期父母接連離逝,雙重打擊,她更要兼顧DSE考試,陷於徬徨無助。她十分感謝家舍各人的支持才得以渡過。子眉特別要感謝家舍家長鍾姐,給自己「心照」感覺,讓她可安心放鬆;輔導員張姐,像媽媽般教導,一起規劃出路及糾正情緒。背負成長種種的傷痛,感恩在困難中有人關顧、依靠,陪伴過渡十分重要,才有能力面對崎嶇多變的前路。

蛻變人生

子眉常抱著平常心,勇敢跨越難關,在一次次蛻變的過程得到力量。

《愛能建立陽光男孩》– 思琦

青年家舍宿生思琦,給人感覺陽光、有禮。來自單親家庭、尋不著根的他,成長過程因著愛,建立了陽光的一面。

愛中成長

小學三年級,校長家訪時發現媽媽精神狀況有異,經學校社工轉介入住播道兒童之家。思琦覺得媽媽的照顧與一般家庭無異,認為孤兒才會入住家舍,不明白為何要入住。直至中三那年才明白媽媽的精神狀況及限制。

一直以來,思琦對媽媽印象良好,形容媽媽是「超級愛錫他」,即使有頑皮的時候,也從不打罵。

愛的延續

初入宿年紀仍小,經常想念媽媽,與宿友因年齡差距難於溝通,並且要適應家舍規矩,情緒變得很差,常發脾氣。思琦笑著說家舍家長Paul哥哥和社工Joe哥哥很清楚他的麻煩,但也感謝他倆耐心的包容。

愛能建立

思琦清楚知道兒童院舍只住至18歲,高中時已開始為未來規劃。放榜後他有機會繼續進修,慶幸可過渡入住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家舍。青年家舍提供穩定居所,幫助專心學習;家舍安排不同工作坊:理財課程、職業指導;及生命師傅配對,幫助他擴闊視野,改變他「硬頸」的性格,學習解難和多角度思考。雖然家人沒有能力與他商討,在家舍導師協助下,他逐步建立自信。現在,思琦已正式投身社會,在地產發展公司任職文員,感恩同事們願意教導他,讓他漸漸適應職場的起步。

思琦是一位懂得為未來打算的青年人,他衷心感謝幫助過他的導師及社工。樂觀的他,成長雖然有缺失,唯獨不乏「愛」,讓他有力保持陽光的一面。

有線電視–小事大意義–「愛心業主助無家青年Leo」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住屋租金冠絕全球,對於家庭發生突變的青年,霎時失去居所,他們怎樣面對租屋的困難?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家舍舊宿生Leo,因遭家暴後入宿,面對有家歸不得,透過「第二人生助跑計劃」服務過渡自立。感恩得到愛心業主平租單位,更感恩是他與父親復和,還帶他返教會。 Leo發奮多年,今天,他已完成學位,有穩定工作,並有能力自住。

Leo與爸爸同住時,因與父親發生爭執,須入醫院治療。經社工介入後,入住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家舍。期間正修讀高級文憑課程,晚間做兼職維持日常開支。Leo入宿時大約19歲,是初期第二人生助跑計劃青年家舍宿生,唯青年家舍只限住2年,當時青年社區共住服務還未推出。他面對須搬出租屋,感到很徬徨,離開時還在學的他,要應付高昂租金及其他開支,經濟壓力非常大,只能在元朗的偏僻村落租住圍村套房。雖然租金較便宜大約三千多元,但交通費每月差不多要二千元,每月所賺的大部份也用在學費和交租,當時真稱不上是生活,只是為了生存而活。

在全職工作兩年後,他再一邊工作一邊修讀學位課程,因回家須趕尾班車,連放學後與同學研習功課的時間也沒有。家舍導師盡力幫助,透過教會網絡,最終找到以市值六折租金,約三千元以下租住位於太子的劏房。在太子單位居住了約4年,期間順利完成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找到穩定工作。現在Leo已有能力租住其他單位。

Leo感恩得到「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的幫助,有愛心業主在經濟上的協助,讓他有空間發揮所長,給予機會自力更生。

更感恩的,是Leo入宿期間,獲家舍導師邀請參與播道會同福堂九龍東堂聚會認識福音,有一次牧師為他禱告並給他猶如父親的擁抱,把他的心軟化,聖靈一直作工,他最後與爸爸復和,還帶他返教會。

Leo最近更勇敢接受有線電視訪問,讓公眾了解那「做在小子身上的工」,那助力多大!

節目重溫:有線電視–小事大意義 [愛心業主助無家青年] (https://fb.watch/2PyIrKhyIc/)

《建立自立資本》- 家舍青年工作坊

第二人生助跑計劃,透過不同導師同行指導,装備家舍青年「自立合群」,建立他們在「職涯、財務、個人、社交」方面的資本。

理財儲蓄為未來

要獨立生活,先學懂理財,再投資未來! 成長曾經歷艱難的「理財工作坊」導師Dicky,以自身經歷分享全保理財十二式,他鼓勵年輕人,只要撥時間、每月儲蓄、有紀律,並做好風險管理,每人都可以享受財務自由!家舍青年積極學習,並已經試驗不同方法去理財!

就業指導

家舍青年CK在開始求職時,有Kenny指導,怎樣分辨招聘資訊、比較不同類型工作、了解行業的發展和進修機會。CK得到這生命師傅鼓勵,現嘗試物業管理工作,在地產發展公司任職文員。CK分享:「同事對我好好,願意教我,學習運作數月後,會調職其他崗位學習。」

態度與儀容工作坊

還記得見工的緊張情況嗎?青年人遇到人生第一次求職面試,總會覺得苦惱。

現職美容業務督導Alice擔任工作坊導師,教導年青人應有態度與儀容技巧。年青人裝備好,自然面試表現提昇!

「型格」及「人際相處」工作坊

認識自己和學習與人相處對青年人在職場很重要。Kurt導師在工作坊,讓家舍青年明白天父創造每個人有他們的特質、強項,每人的命定不同,最重要是怎樣回應天父!他希望與他們同行,做做他們的”樹窿”。

社區資源與生活

家舍導師訓練青年學習獨立生活,「社區資源與生活」工作坊,介紹各種資源,包括:就業、進修、醫療、房屋、關愛基金等,有助青年擴闊對社會資源的認識及運用。

香港01 – 林淑敏擔任助跑之星向青年「送水」鼓勵:我也經歷過很大難關

「大小姐」林淑敏為播道兒童之家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擔任助跑之星,更為計劃拍攝的籌款影片《逆境有你起跑易》,剛於 11 月 28 日晚上的「逆境有你起跑易!播道兒童之家籌款首映會」開 Live中,透過 Facebook 專頁及 YouTube ECH 專屬頻道首播。首映會由藝人阮小儀擔任嘉賓主持。

嘉賓主持阮小儀與播道兒童之家青少年開Live。(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林淑敏在片中分享:「我的生命也經歷過很大難關,難關之中,領會到除了自己的努力,身邊有愛你和關心你的人也非常重要。」她鼓勵家舍青年,努力堅持,不要放棄,夢想總會實現;並分享家舍青少年在人生起跑線上,只是先天裝備可能不足,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使他們的才能得以發揮。各方支持,有助過渡難關。

睇睇部分影片片段:

而在首映會上以歌聲為家舍青年打氣的助跑嘉賓關心妍,與一班家舍孩子齊齊以詩歌 —《當行你走到無力》帶出正面訊息。她表示自己也來自單親家庭,很明白成長之路的困難,幸運地在這段路上找到自己對唱歌的興趣,一直努力走下去;她深明陪伴家舍孩子同行的重要,希望自己的榜樣能成為他們的借鏡,所以願意義務教家舍孩子唱歌,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希望,走出困局,活出第二人生。

關心妍義教家舍女孩。(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撰文:秦志鴻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林淑敏擔任助跑之星向青年「送水」鼓勵:我也經歷過很大難關

https://bit.ly/3lAKC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