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 – 「大小姐」變魔鬼教練 林淑敏教踩單車有感而發

藝人林淑敏於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飾演「大小姐」一角為人熟悉,潑辣形象深入民心,但其實私底下充滿愛心,近日佢為慈善活動拍攝宣傳影片,片中佢化身魔鬼教練,扶持青年人完成單車比賽,佢更有感而發表示:「如果人生係一場單車比賽,咁每一個人嘅裝備同單車,都可能有少少唔同。喺呢個社會有好多年輕人,佢哋可能喺起跑線上比較遲,佢哋先天嘅裝備可能唔足夠,佢哋好需要我哋嘅支持同幫助,令佢哋嘅才能得以發揮。」佢又分享自身經歷:「我嘅生命都經歷過好大嘅困難,難關之中我明白除咗自己嘅努力,身邊有愛你同關心你嘅人都好重要。」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雖然「大小姐」很潑辣,但林淑敏其實好有愛心。(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林淑敏自己都遇過唔少困難。(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好彩身邊人都好關心佢。(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大小姐」變魔鬼教練 林淑敏教踩單車有感而發                                          

https://cutt.ly/QhWDzHK

TOPick – 「大小姐」林淑敏愛心爆棚 拍片為慈善團體籌款:夢想總會實現

在《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十分惡死的「大小姐」林淑敏,實際充滿愛心。她任播道兒童之家的「助跑之星」,為該組織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拍攝的籌款影片。

影片早前透過Facebook專頁及YouTube頻道首播,並由阮小儀任首映會嘉賓主持,並由助跑嘉賓關心妍獻唱,希望藉籌款影片讓更多人了解「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的意義。

阮小儀任首映會主持。(照片來源: 播道兒童之家)

林淑敏分享稱: 「我的生命也經歷過很大難關,難關之中,領會到除了自己的努力,身邊有愛你和關心你的人也非常重要。」

她鼓勵家舍青年努力堅持,不要放棄,夢想總會實現。林淑敏並指,家舍青少年在人生起跑線上,只是先天裝備可能不足,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使他們的才能得以發揮。各方支持,有助過渡難關。」

撰文 : 柴犬出動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開心速遞】「大小姐」林淑敏愛心爆棚 拍片為慈善團體籌款:夢想總會實現

https://cutt.ly/5hWDdqa

TOPick – 播道兒童之家拓展青年家舍服務 扶持困境青年度過逆境

播道兒童之家一直為6-18歲孤兒、及來自破碎或有困難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院護服務。但到滿18歲成年的院童便需離開。當中有不少青年是無家可歸,甚或有家歸不得,面對高昂租金、被迫獨立生活,彷徨無助。

院長羅美珍早在十多年前已有感這些青年的困境,開始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計劃,能在他們最需要別人幫忙之際,伸出援手,扶他們多一把,好讓他們能在成長路上跑得更穩妥。

白到這班青年自小缺乏正常的家庭關係,自信心弱、家舍導師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情緒及壓力管理班,和他們分享。(院舍提供)
(院舍提供)
兒童之家內有空間大樓作家舍之用,多年來此計劃惠及了百多位有需要的青年人。

她說在香港18歲便是法定成年人,但在她眼裏這些成年人仍是「小朋友」。這些因著複雜家庭背景的弱勢青年不僅要面對住屋問題,身處香港這個知識型的經濟社會,其低學歷、低收入、甚至失業失學的青年,實在是需要我們「大人」更多的關注。

發展青年家舍服務

「我聽過不少離開院舍的青年人慘況,其中有位女生因沒有家庭支援,只能租住大角咀的板間房,地方狹小骯髒不在話下,兼且品流複雜,實在不宜女生獨居。後來因我們有董事是工程師,發現兒童之家的地積比率尚未用盡,所以有在原址加建的想法,增加過渡宿位給有需要的家舍青年,一來紓緩租金壓力,幫助他們過渡獨立生活;二來因為他們沒有家人在情感上的支援,我們本着父母心,關顧他們的住宿問題外,同時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羅院長說。

所以,早在2009年時,兒童之家已開始2009年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試驗計劃,2011至2018年持續發展青年家舍服務;直到2018年時更積極拓展「第二人生助跑計劃」。後者的計劃是想更全面照顧到這些住在家舍青年的其他成長需要。

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她解釋:「經過約10年的青年家舍住宿服務,總括經驗下,這些青年能有一處安定的容身之所,的確能為他們減輕大部分的經濟壓力,讓他們的過渡期帶來安穩。跟著我們便要想如何再在他們的第二人生中,多點扶持他們。」

家舍內有共用的大廳。

因此他們設計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便是用來幫助入住期間的青年面對升學和就業的問題,和他們規劃職涯,接受獨立生活的訓練,裝備好自己來應付日後的社會生活。

「個人成長和獨立生活訓練是必要的,例如自助煮食、家務、理財儲蓄、個化的社交發展和人際溝通等,就是沒有父母可從小身教的示範,所以以上一切都需要由家舍導師負責。但始終導師的教導有限,當中亦需要一些外間的人際網絡作溝通支援,讓他們多接觸不同的人,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信。」她解釋說。

「生命師傅」計劃,和教會的導師合作,讓家舍青年人可擴濶社交圈,建立良好的關懷網絡。(院舍提供)

建立關懷網絡

所以計劃中會有一具體項目——「生命師傅」能陪伴青年成長、生命同行,是家舍導師以外的同路人。「這幾年我們便和各大小教會招募有心人,大部分都是資深的基督徒夫婦,他們有教會的推薦,而又願意義務地為這些青年人服務,以他們多年的社會人生經驗,向青年人分享,加上是父母,在培育子女上都有一定的心得。他們會定期有一些家聚、外出聚餐或活動等,讓青年人能感受一下家的感覺,從中得到一些心靈慰藉。」

家舍導師會定期為青年人舉辦一些生活技能輔導班,如學習工作態度等。(院舍提供)

羅院長在此工作了20多年,身體力行,結婚後一家四口都住在兒童之家,培育過不少院童長大,感受至深。「很多人都說家庭悲劇是會一代代地延續,我也認同。所以既然我們能預見到,便要盡力把悲劇在這一代停止。這就是我常說的如果在這些青年踏進第二人生路上作他們的扶持者,大家都多走一里路,結果或許可以截然不同。」

令人欣慰的個案

最後,羅院長引述了一宗令她印象深刻且欣慰的個案,阿明因為家中虐兒個案而入住這裏,讀書雖不佳但很懂事,18 歲離院後嘗試回家居住,怎料住不了兩、三個月,母親將他的行李扔出家門,無助下只好向社工求助,入住了青年家舍1年左右便轉往青年社區共住單位(青年社區共住服務是播道兒童之家與愛心業主合作,用低廉的租金(約2千元),租給有需要的青少年。)

阿明在我們幫助下解決了住屋需要,同時展開半工讀生涯,他一邊從事晚間鐵路維修工作,一邊進修,由毅進文憑讀起,希望用10年時間完成有關工程的學位課程。他離開院舍至今已有4年,半工讀的生活雖然辛苦,但總算成功開闢了前路。

獨立的生活訓練是必須的,讓他們學懂基本的烹飪、打理家務等。(院舍提供)

記者:郭秀芳
相片: (院舍提供)
【正能量】播道兒童之家拓青年家舍服務 扶持困境青年度過逆境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814257?r=cpsdlc

新城知訊台 – 原來生活好快樂 – 播道兒童之家「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專訪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導師余燕芬導師及青年家舍舊宿生Vincy
主持: 陳美思 

新城知訊台節目主持: 陳美思(左)、舊宿生Vincy及她的BB(中)、家舍青年導師余燕芬(右)

家舍青年導師余燕芬(Stephanie)與青年同行十年,陪伴不少青年過渡艱難時刻。他們大多成長於缺失家庭:單親、父母患病、離逝或離異、或父母各自已經組織家庭、因吸毒、入獄不能照顧;或家暴、性侵個案等。由於青年人在不完整及被忽略照顧的環境下成長,形成不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啟動防衛機制,不易與人建立互信關係,影響人際社交。在導師Stephanie照顧下跨出成長創傷的舊宿生Vincy,分享有幸在青年家舍生活,讓她感到被愛、有家的感覺,有力重新出發。

導師Stephanie分享內容:

Stephanie接觸的青年人都是有目標理想,只因成長環境影響個人發展。她分享播道兒童之家「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為家舍青年提供過渡性居所、職場輔導、理財、獨立生活訓練,幫助青年了解自己、建立自信,扶助他們從混亂迷茫裡,規劃前路。

Vincy分享內容:

舊宿生Vincy,從小已受家暴問題,因身體已嚴重受傷不能再與母親同住,大約20歲那年決心離開。經教會轉介入住臨時庇護宿舍,由於是短期住宿,故此每星期也被催促何時會搬離開。那時感到很迷失,剛巧失業,要面對住屋、工作、經濟的問題,壓力非常大;而每當經過屋企附近,恐懼感便湧出來,未能找到合適的對象分擔,感到很孤單。幸好經轉介入住播道兒童之家,在此有導師的關愛、有較長期穩定居所、及各項培訓工作坊,幫助穩定心情及生活,有能力在職場起步。

現在Vincy已經有自己的家庭,也當了媽媽,將從前學懂的生活自理,回饋照顧家人;也因著得到導師的輔導,與家人關係漸修和好。她感謝播道兒童之家在她困難階段所提供的服務。

節目重溫:
24/11/2020 播道兒童之家「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https://bit.ly/373gX52

香港經濟日報 – 陪伴青年過渡逆境 –羅美珍院長分享

播道兒童之家一直為 6-18歲孤兒、來自破碎或困難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院護服務。2009年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試驗計劃,但滿了18歲成年的院童便需要離開。當中有不少青年是無家可歸,甚或有家歸不得,面對高昂的租金、被迫獨立生活,徬徨無助。

院長羅美珍早在十多年前已有感這些青年的困境,開始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計劃,好讓他們能在成長路上跑得更穩妥。

家舍以兩人一房,生活起居要大家學習互相遷就。

羅美珍院長說在香港18歲便是法定成年人,但在她眼裏這些成年人仍是「小朋友」。這些因着複雜家庭背照的弱勢青年不僅要面對仕屋問題,身處香港這個知識型的經濟社會,低學歷、低收入、甚至失業失學的青年,實在是需要我們「大人」更多的關注。

發展青年家舍服務

「我聽過不少離開院舍的青年人慘況,其中有位女生因沒有家庭支援,只能租住大角咀的板間房,地方狹小骯髒不在話下,兼且品流複雜,實在不宜女生獨居。後來因我們有董事是工程師,發現播道兒童之家的地積比率尚未用盡,所以有在原址加建的想法,增加過渡宿位給有需要的家舍青年,一來舒緩租金壓力,幫助他們過渡獨立生活;二來因為他們沒有家人在情感上的支援,我們本着父母心,關顧他們的住宿問題外,同時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羅院長說。

所以早在2009年,播道兒童之家已開始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試驗計劃,到2011-2018年持續發展青年家舍服務,直到2018年更積極拓展「第二人生助跑計劃」。後者是想更全面照顧到這些住在家舍青年的其他成長需要。

家舍內有共用的大廳。

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她解釋:「經過約10年的青年家舍住宿服務,總括經驗,這些青年能有一處安定的容身之所,的確能為他們減輕大部分的經濟壓力,讓他們的過渡期帶來安穩。跟着我們便要想如何再在他們的第二人生中,多點扶持他們。」

因此他們設計「第二入生助跑計劃」,幫助入住的青年面對升學和就業的問題,和他們規劃職涯,接受獨立生活的訓練,裝備好自己來應付日後的社會生活。

「個人成長和獨立生活訓練是必要的,例如自助煮食、家務、理財儲蓄、個人化的社交發展和人際溝通等,就是沒有父母可從小身教的示範,所以以上一切都需要由家舍導師負責。但始終導師的教導有限,當中亦需要一些外間的人際網絡作溝通支援,讓他們多接觸不同的人,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信。」羅院長解釋。

獨立的生活訓練是必須的,讓他們學懂基本的烹飪、打理家務等。
大樓(右前方) 是新建家舍,爭多年來此計劃惠及了百多位有需要的青年人。
明白到這班青年自小缺乏正常的家庭關係,自信心弱、家舍導師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情緒及壓力管理班,和他們分享。
家舍導師會定期為青年人舉辦一些生活技能輔導班,如學習工作態度等。

建立關懷網絡

所以計劃中會有一具體項目—「生命師傅」,即能陪伴青年成長、生命同行,是家舍導師以外的同路人。「這幾年我們和各大小教會招募有心人,大部分都是資深的基督徒夫婦,他們有教會的推薦,而又願意義務為這些青年人服務,以他們多年的社會人生經驗,向青年人分享,加上是父母,在培育子女上都有一定的心得,他們會定期有一些家聚、外出聚餐或活動等,讓青年人能感受一下家的感覺,從中得到一些心靈慰藉。」

羅院長在此工作了20多年,身體力行,結婚後一家四口都住在播道兒童之家,陪伴過不少院童長大,感受至深。「很多人都說家庭悲劇是會一代代地延續,我也認同。所以既然我們能預見到,便要盡力把悲劇在這一代停止。這就是我常說的:如果在這些青年踏進第二人生路上作他們的扶持者,大家都多走一里路,結果或許可以截然不同。」

「生命師傅」計劃,和教會的導師合作,讓家舍青年人可擴闊社交圈,建立良好的關懷網絡。

深刻個案

最後,羅院長引述了一宗令她印象深刻且欣慰的個案。阿明因為家中虐兒個案而入住播道兒童之家,讀書雖不佳但很懂事,18歲離院後嘗試回家居住,怎料住不了兩、三個月,母親將他的行李扔出家門,無助下只好向社工求助。入住了青年家舍一年左右便轉往青年社區共住單位。(青年社區共住服務是播道兒童之家與愛心業主合作,用低廉的租金約二千元,租給有需要的青少年。)

「阿明在我們幫助下解決了住屋需要,同時展開半工讀生涯,一邊從事晚間鐵路維修工作,一邊進修,由毅進文憑讀起,希望用十年時間完成有關工程的學位課程。他離開院舍至今已有四年,半工讀的生活雖然辛苦,但總算成功開闢了前路。」

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C3親子廊
撰文記者:郭秀芳
相片: 黃建輝攝或院舍提供

《打開心窗與少女同行》- 宿舍家長翟靜霞

翟靜霞(翟姐)在以斯帖家(中學女宿生) 當家長已十四年,接觸過百個孩子的生命,扶助成長的過程有喜有悲。即將榮休的她,回顧過去,以基督的心為心與同工彼此學習;以神的話語教導孩子行當走的路。「唯有打開自己的生命,才可接觸孩子的生命;要比孩子更孩子氣,才能與他們交心」,這是她與孩子關係建立的關鍵。

翟姐形容自己不愛受束縛,也不擅管教。從製衣業轉行入職的初期,要適應「家長」崗位,要照顧滿途荊棘、反叛、鬧情緒的孩子,她都比其他家長寬鬆。她與孩子相處像朋友般一起玩、聆聽少女心事,反而孩子接受,她還開放屋企接待孩子一起玩、禱告和讀經。即使孩子離院,也常主動聯絡關顧,延續成為大朋友。

「假」的真家長—焯賢

入職後第一位接觸的孩子–焯賢,給她最深刻印象。她性格依賴,常依附翟姐引來偏心的誤會,但有孩子為她平反說:「只要主動找翟姐,她不會拒絕,只是妳們沒有找她。」可見孩子很愛護她!翟姐重視心靈關顧,邀請焯賢與她家人返教會,透過神的愛修復與家人關係,過去的傷痛,因著神得醫治,生命不再一樣,焯賢視翟姐為另一位媽媽,這「家長」見證她拍拖、結婚、生子。

中學時期的焯賢(左) 與翟姐(右)
焯賢(左一)視翟姐夫婦(右)為父母,結婚時堅持向他們敬茶
翟姐開心抱著契孫(焯賢女兒)

終於長大了 — 美兒(化名)

美兒離院後住公屋卻未能獨立生活,經常致電回院以「自殺」作威脅。翟姐憂心美兒前路,惟有禱告、陪伴。感恩美兒參加課程後變得積極,既有穩定工作、也學懂理財,最近還計劃開餐廳、期待開幕時翟姐出席。能見證美兒進步,她感到莫大安慰。

痛心有時 — 阿Sze(化名)

翟姐知道阿Sze學業趕不上,但對美容有興趣,為她找到課程,孩子很開心有出路。可是媽媽斷定她不是認真只浪費金錢,堅持不簽名。阿Sze感到十分氣憤,因不被信任,18歲離院後踏上歧途:吸毒、早婚產子、離婚、放棄撫養… 像重複上一代的路。只因一個決定,改變了阿Sze的人生。

每次提起,翟姐仍感到痛心,更看重要關顧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積極將福音帶給孩子,惟有基督的愛,才能撫平傷痕。「改變人心的是真理,而不是道理」,惟有接受耶穌,才有受教的心,生命才得以改變。

《生命的選擇》- Mandy(化名)

「煩惱不會因為跳完舞後自動消失,問題還是會在,但是我喜歡跳舞時的感覺。」Mandy因為接觸了跳舞,前路看似難行,但仍是有出路。

安穩生活 培養個人興趣

Mandy家裡常出現紛爭,中二那年入住播道兒童之家。她言道:「這裡像是我的第二個家,提供安穩的環境生活。」其後有機會返教會,開始學霹靂舞。在導師鼓勵下參加比賽,當時心裡有點掙扎,因學舞時間很短,經驗和信心不足,只抱著嘗試心態踏出第一步。

比賽歷程

2018年參加香港選拔賽有幸勝出,赴台灣參加「青年奧運街舞亞洲資格賽」。在台灣經「海選」(每國家派出5男5女進行篩選比賽,選出16強) 幸運地入圍前往日本參加「WDSF世界青年霹靂舞錦標賽」,雖然未能再進升,但有機會出國取經驗,增強自我的肯定。

台灣比賽那年是中四,開始預備DSE,同時分配學業與練舞,令Mandy感到虛脫。有幸入圍,知道是弟兄姊妹的代禱和神的幫助。翌年赴日本比賽,須請假8-10天,雖然學校沒有反對,但也不表示支持,回來後要追回成績,壓力甚大、身心非常疲累,即使未能再入圍,也不覺失望,因為已盡了努力。

尋著目標

Mandy從前成績不大好、做事沒動力,因著跳舞後逐見進步,也學會自律。當時如何渡過? Mandy說:「可能是意志力!」。同時兼顧學業和練舞,惟減少個人娛樂,感恩弟兄姊妹的代禱,才有能力跨過。

Mandy清楚知道跳舞只是興趣和用作減壓,並不會發展成事業,因為跳舞是很專業,目標是想成為社工,幫助與自己背景相近的人。在小學時接觸的第一位社工,對方的關心已超越了社工應有範圍,令人感到安心,從那一刻開始便努力讀書想成為社工。感恩DSE成績可以入讀社工,向著目標前進。

衷心感謝

現在的Mandy,散發出一份帶有謙虛的自信,感謝有機會入住播道兒童之家,認識輔導員張姐,幫助整理自己情緒和尋找方向;補習的資助,在無助的學習上,提升了安全感。雖然尚未完全走出困局,但那份溫暖是感受到。

Mandy成長崎嶇不平,她可以選擇放棄、埋怨、走歪路…等理直氣壯的藉口,然而卻選擇默默耕耘,向著目標前行;縱然跳舞累積了少許成績,也只是給自己4.5分(10為滿分),知道仍有人比她叻,她坦承自己信心是不足夠,但不感到自卑。懂得存感恩的心,感謝身邊的同行者一直的陪伴。

《尋找生命目標》- ECH院友馮錦華

外表剛強健碩的消防員 — 播道兒童之家院友馮錦華,內心卻充滿謙卑溫柔。他強調自己不愛守規矩,目標偏偏是加入紀律部隊,並愛守神的律法。當消防員是兒時目標,更重要的目標是一生學效主耶穌。

父親離世 入住兒家

錦華自幼喪父,母親要獨力照顧七個子女,甚是艱難。母親為了他有適當的照顧和在神的教導下成長,他三歲時,安排了入住播道兒童之家。

「我仍然清楚記得第一天入住情景,誰人在門口迎接我、抱起我…」說時心情仍帶點激動!與家人分開不捨的感受及傷痛,仍湧上心頭。但他感恩曾在這裡生活、學會堅持、遵守神的教導。創辦人申亞姨「凑大」的他,深深感受到那份愛,這個家帶給他美好回憶,也造就了今天的錦華。

錦華(左)與申亞姨(右)攝於1998年
錦華有幸收到亞姨親筆寫給他的咭

職展建立 發揮恩賜

錦華從小立志成為消防員,源於目睹消防員英勇行為深受感動; 並認為消防員很Powerful,滅火救人外,還可以將崩壞的、一團槽的整理好,可以服侍社群很有意義。消防員予人形象理性剛烈,在火場作判決要快而準,而錦華形容自己是一個感性溫柔的人,很易被觸動。有些拯救任務,正需要他那份溫柔,才明白對方當下需要,讓對方轉念,救回生命。他明白不是每次任務都能夠圓滿,要承認軟弱、接受限制,求主憐憫。能夠成為「旁邊的一點光」也足夠。他感謝神給予的恩賜,會好好運用事奉祂。

錦華分享消防員工作壓力很重,決定有誤差便影響一個生命。有一次面對企圖跳樓的女子,情況非常危急,等不及談評專家到場,他立時勸解,最後成功游說她返回安全位置。他知道越了界線,但面對生死一刹,唯祈求智慧去處理。因為工作壓力大,他強調要管理好身心靈才可以「Touch」更多生命,故此他很重視鍛鍊體魄,保持心境健康。

錦華執行任務的報導(蘋果日報1999年9月14日)

Time Touch Tears

牧者教導的三個T:Time、Touch、Tears ,成為他工作的提醒。明白凡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在神的時間,學習耐心等候(Time);了解別人的需要,觸摸他們的心靈 (Touch);承載別人眼淚,陪伴同行 (Tears)。

找著目標 跨過傷痛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眾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1) 錦華一生忠心順服神,他以大哥哥身份回院鼓勵家舍孩子,要找到目標向前往,終有成功的一天,並遵從祂的話,便有能力跨過昔日傷痛。

後記

聆聽錦華的分享,每一個片段充滿祝福和恩典,凡事以神為首,尊主為大;他強調自己不愛守規矩,惟只愛守神的規矩。他特別分享自己的英文字Samuel–撒母耳,意思是神聽禱告。深深感受到錦華那份謙虛,願意放下自我,將主權交予神掌管,順服神教導,綻放豐盛的生命。

《妳有所不知》- 亞仔

《某天下午》

社工: 「亞仔,可試下參加制服團隊…?」

媽媽: 「姑娘,妳有所不知…我試過報,個個都收到通知,唯獨我個仔無。佢地話唔適合…」

《某天下午》

社工:「亞仔最近係學校點呢?」

媽媽:「姑娘,妳有所不知…佢踢老師…去比TA睇住…無上堂…」

《某天下午》

社工:「暑期會有興趣班,亞仔有無學過D有興趣的?」

媽媽﹕「姑娘,妳有所不知…我同佢係另一間中心報過班,人地一見到佢就話…無人手一對一…活動係比一般小朋友參加…唔適合…」

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對於孩子患有過度活躍及中度自閉症並就讀主流小學的家長而言,的確很無助。一句「妳有所不知」,道出了他們的孤立無援、長期不被明白的境況。可是,家長卻難以覓得出路。一般的社區中心未能提供合適的服務、私營的補習社較昂貴的費用對於基層家庭而言又難以負擔、提供兒童復康服務的單位主要服務學前或就讀特殊學校的兒童…面對著服務的縫隙,家長常感挫敗。

《三個月後檢討》

社工:「亞仔接受這服務3個月喇,慣唔慣? 」

媽媽﹕「…好多謝呢度肯收佢…而家做完功課先返,我唔駛日日同佢搏鬥…佢好喜歡來…返屋企仲提起D小朋友…

社工:「我地衡量過孩子的適應及同事既情況…(媽媽眼紅了)我們有信心照顧到妳亞仔,試讀完決定比佢長期位。」

媽媽: 「好多謝啊!!!…」

「接納、關懷及容讓孩子以個人的步伐成長」對孩子、對家長都非常重要。」SEN服務從不存在改變孩子的魔法,只有愛與接納才是讓孩子轉變的出路。

愛在疫情下

為在職家庭託管子女的服務一向有需求,特別是SEN孩子因其特殊學習需要,較難於坊間找尋適合的服務。然而一場世紀疫症的來襲,彷彿叫一切活動停下來。當教育局急忙停課時,卻沒有為有需要的在職家庭提供兒童照顧服務的支援,而一般的託管服務、補習班均暫停服務。為了生活,家長可以不上班在家照顧孩子嗎? 考慮到基層在職家庭的需要,播道兒童之家的「S.E.N.學齡支援計劃」堅持星期一至六全日服務在職家庭,讓爸媽安心上班。同時,為非在職家庭的孩子提供星期一、三、五的半日託管服務,讓孩子能「停課不停學」。導師們分流跟進孩子的網上學習,以免復課難以追上,更讓孩子學習生活技能。我們珍惜他們成長的每分每秒。

疫情下的陪伴和支持,是我們承諾。我們願能成為SEN孩子在社區內的第二個家,以服務回應主的召命。

“耶穌就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正屬於這樣的人。」”

(馬太福音19:14)
生活技巧訓練: 人生第一件自己補既衫!
自煮訓練 – 是日菜式:「日式咖哩蛋包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