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電視–小事大意義–「愛心業主助無家青年Leo」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住屋租金冠絕全球,對於家庭發生突變的青年,霎時失去居所,他們怎樣面對租屋的困難?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家舍舊宿生Leo,因遭家暴後入宿,面對有家歸不得,透過「第二人生助跑計劃」服務過渡自立。感恩得到愛心業主平租單位,更感恩是他與父親復和,還帶他返教會。 Leo發奮多年,今天,他已完成學位,有穩定工作,並有能力自住。

Leo與爸爸同住時,因與父親發生爭執,須入醫院治療。經社工介入後,入住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家舍。期間正修讀高級文憑課程,晚間做兼職維持日常開支。Leo入宿時大約19歲,是初期第二人生助跑計劃青年家舍宿生,唯青年家舍只限住2年,當時青年社區共住服務還未推出。他面對須搬出租屋,感到很徬徨,離開時還在學的他,要應付高昂租金及其他開支,經濟壓力非常大,只能在元朗的偏僻村落租住圍村套房。雖然租金較便宜大約三千多元,但交通費每月差不多要二千元,每月所賺的大部份也用在學費和交租,當時真稱不上是生活,只是為了生存而活。

在全職工作兩年後,他再一邊工作一邊修讀學位課程,因回家須趕尾班車,連放學後與同學研習功課的時間也沒有。家舍導師盡力幫助,透過教會網絡,最終找到以市值六折租金,約三千元以下租住位於太子的劏房。在太子單位居住了約4年,期間順利完成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找到穩定工作。現在Leo已有能力租住其他單位。

Leo感恩得到「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的幫助,有愛心業主在經濟上的協助,讓他有空間發揮所長,給予機會自力更生。

更感恩的,是Leo入宿期間,獲家舍導師邀請參與播道會同福堂九龍東堂聚會認識福音,有一次牧師為他禱告並給他猶如父親的擁抱,把他的心軟化,聖靈一直作工,他最後與爸爸復和,還帶他返教會。

Leo最近更勇敢接受有線電視訪問,讓公眾了解那「做在小子身上的工」,那助力多大!

節目重溫:有線電視–小事大意義 [愛心業主助無家青年] (https://fb.watch/2PyIrKhyIc/)

《建立自立資本》- 家舍青年工作坊

第二人生助跑計劃,透過不同導師同行指導,装備家舍青年「自立合群」,建立他們在「職涯、財務、個人、社交」方面的資本。

理財儲蓄為未來

要獨立生活,先學懂理財,再投資未來! 成長曾經歷艱難的「理財工作坊」導師Dicky,以自身經歷分享全保理財十二式,他鼓勵年輕人,只要撥時間、每月儲蓄、有紀律,並做好風險管理,每人都可以享受財務自由!家舍青年積極學習,並已經試驗不同方法去理財!

就業指導

家舍青年CK在開始求職時,有Kenny指導,怎樣分辨招聘資訊、比較不同類型工作、了解行業的發展和進修機會。CK得到這生命師傅鼓勵,現嘗試物業管理工作,在地產發展公司任職文員。CK分享:「同事對我好好,願意教我,學習運作數月後,會調職其他崗位學習。」

態度與儀容工作坊

還記得見工的緊張情況嗎?青年人遇到人生第一次求職面試,總會覺得苦惱。

現職美容業務督導Alice擔任工作坊導師,教導年青人應有態度與儀容技巧。年青人裝備好,自然面試表現提昇!

「型格」及「人際相處」工作坊

認識自己和學習與人相處對青年人在職場很重要。Kurt導師在工作坊,讓家舍青年明白天父創造每個人有他們的特質、強項,每人的命定不同,最重要是怎樣回應天父!他希望與他們同行,做做他們的”樹窿”。

社區資源與生活

家舍導師訓練青年學習獨立生活,「社區資源與生活」工作坊,介紹各種資源,包括:就業、進修、醫療、房屋、關愛基金等,有助青年擴闊對社會資源的認識及運用。

香港01 – 林淑敏擔任助跑之星向青年「送水」鼓勵:我也經歷過很大難關

「大小姐」林淑敏為播道兒童之家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擔任助跑之星,更為計劃拍攝的籌款影片《逆境有你起跑易》,剛於 11 月 28 日晚上的「逆境有你起跑易!播道兒童之家籌款首映會」開 Live中,透過 Facebook 專頁及 YouTube ECH 專屬頻道首播。首映會由藝人阮小儀擔任嘉賓主持。

嘉賓主持阮小儀與播道兒童之家青少年開Live。(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林淑敏在片中分享:「我的生命也經歷過很大難關,難關之中,領會到除了自己的努力,身邊有愛你和關心你的人也非常重要。」她鼓勵家舍青年,努力堅持,不要放棄,夢想總會實現;並分享家舍青少年在人生起跑線上,只是先天裝備可能不足,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使他們的才能得以發揮。各方支持,有助過渡難關。

睇睇部分影片片段:

而在首映會上以歌聲為家舍青年打氣的助跑嘉賓關心妍,與一班家舍孩子齊齊以詩歌 —《當行你走到無力》帶出正面訊息。她表示自己也來自單親家庭,很明白成長之路的困難,幸運地在這段路上找到自己對唱歌的興趣,一直努力走下去;她深明陪伴家舍孩子同行的重要,希望自己的榜樣能成為他們的借鏡,所以願意義務教家舍孩子唱歌,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希望,走出困局,活出第二人生。

關心妍義教家舍女孩。(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撰文:秦志鴻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林淑敏擔任助跑之星向青年「送水」鼓勵:我也經歷過很大難關

https://bit.ly/3lAKCYA

東網 – 「大小姐」變魔鬼教練 林淑敏教踩單車有感而發

藝人林淑敏於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飾演「大小姐」一角為人熟悉,潑辣形象深入民心,但其實私底下充滿愛心,近日佢為慈善活動拍攝宣傳影片,片中佢化身魔鬼教練,扶持青年人完成單車比賽,佢更有感而發表示:「如果人生係一場單車比賽,咁每一個人嘅裝備同單車,都可能有少少唔同。喺呢個社會有好多年輕人,佢哋可能喺起跑線上比較遲,佢哋先天嘅裝備可能唔足夠,佢哋好需要我哋嘅支持同幫助,令佢哋嘅才能得以發揮。」佢又分享自身經歷:「我嘅生命都經歷過好大嘅困難,難關之中我明白除咗自己嘅努力,身邊有愛你同關心你嘅人都好重要。」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雖然「大小姐」很潑辣,但林淑敏其實好有愛心。(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林淑敏自己都遇過唔少困難。(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好彩身邊人都好關心佢。(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大小姐」變魔鬼教練 林淑敏教踩單車有感而發                                          

https://cutt.ly/QhWDzHK

TOPick – 「大小姐」林淑敏愛心爆棚 拍片為慈善團體籌款:夢想總會實現

在《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十分惡死的「大小姐」林淑敏,實際充滿愛心。她任播道兒童之家的「助跑之星」,為該組織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拍攝的籌款影片。

影片早前透過Facebook專頁及YouTube頻道首播,並由阮小儀任首映會嘉賓主持,並由助跑嘉賓關心妍獻唱,希望藉籌款影片讓更多人了解「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的意義。

阮小儀任首映會主持。(照片來源: 播道兒童之家)

林淑敏分享稱: 「我的生命也經歷過很大難關,難關之中,領會到除了自己的努力,身邊有愛你和關心你的人也非常重要。」

她鼓勵家舍青年努力堅持,不要放棄,夢想總會實現。林淑敏並指,家舍青少年在人生起跑線上,只是先天裝備可能不足,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使他們的才能得以發揮。各方支持,有助過渡難關。」

撰文 : 柴犬出動

相片:(播道兒童之家提供)

【開心速遞】「大小姐」林淑敏愛心爆棚 拍片為慈善團體籌款:夢想總會實現

https://cutt.ly/5hWDdqa

TOPick – 播道兒童之家拓展青年家舍服務 扶持困境青年度過逆境

播道兒童之家一直為6-18歲孤兒、及來自破碎或有困難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院護服務。但到滿18歲成年的院童便需離開。當中有不少青年是無家可歸,甚或有家歸不得,面對高昂租金、被迫獨立生活,彷徨無助。

院長羅美珍早在十多年前已有感這些青年的困境,開始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計劃,能在他們最需要別人幫忙之際,伸出援手,扶他們多一把,好讓他們能在成長路上跑得更穩妥。

白到這班青年自小缺乏正常的家庭關係,自信心弱、家舍導師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情緒及壓力管理班,和他們分享。(院舍提供)
(院舍提供)
兒童之家內有空間大樓作家舍之用,多年來此計劃惠及了百多位有需要的青年人。

她說在香港18歲便是法定成年人,但在她眼裏這些成年人仍是「小朋友」。這些因著複雜家庭背景的弱勢青年不僅要面對住屋問題,身處香港這個知識型的經濟社會,其低學歷、低收入、甚至失業失學的青年,實在是需要我們「大人」更多的關注。

發展青年家舍服務

「我聽過不少離開院舍的青年人慘況,其中有位女生因沒有家庭支援,只能租住大角咀的板間房,地方狹小骯髒不在話下,兼且品流複雜,實在不宜女生獨居。後來因我們有董事是工程師,發現兒童之家的地積比率尚未用盡,所以有在原址加建的想法,增加過渡宿位給有需要的家舍青年,一來紓緩租金壓力,幫助他們過渡獨立生活;二來因為他們沒有家人在情感上的支援,我們本着父母心,關顧他們的住宿問題外,同時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羅院長說。

所以,早在2009年時,兒童之家已開始2009年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試驗計劃,2011至2018年持續發展青年家舍服務;直到2018年時更積極拓展「第二人生助跑計劃」。後者的計劃是想更全面照顧到這些住在家舍青年的其他成長需要。

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她解釋:「經過約10年的青年家舍住宿服務,總括經驗下,這些青年能有一處安定的容身之所,的確能為他們減輕大部分的經濟壓力,讓他們的過渡期帶來安穩。跟著我們便要想如何再在他們的第二人生中,多點扶持他們。」

家舍內有共用的大廳。

因此他們設計的第二人生助跑計劃,便是用來幫助入住期間的青年面對升學和就業的問題,和他們規劃職涯,接受獨立生活的訓練,裝備好自己來應付日後的社會生活。

「個人成長和獨立生活訓練是必要的,例如自助煮食、家務、理財儲蓄、個化的社交發展和人際溝通等,就是沒有父母可從小身教的示範,所以以上一切都需要由家舍導師負責。但始終導師的教導有限,當中亦需要一些外間的人際網絡作溝通支援,讓他們多接觸不同的人,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信。」她解釋說。

「生命師傅」計劃,和教會的導師合作,讓家舍青年人可擴濶社交圈,建立良好的關懷網絡。(院舍提供)

建立關懷網絡

所以計劃中會有一具體項目——「生命師傅」能陪伴青年成長、生命同行,是家舍導師以外的同路人。「這幾年我們便和各大小教會招募有心人,大部分都是資深的基督徒夫婦,他們有教會的推薦,而又願意義務地為這些青年人服務,以他們多年的社會人生經驗,向青年人分享,加上是父母,在培育子女上都有一定的心得。他們會定期有一些家聚、外出聚餐或活動等,讓青年人能感受一下家的感覺,從中得到一些心靈慰藉。」

家舍導師會定期為青年人舉辦一些生活技能輔導班,如學習工作態度等。(院舍提供)

羅院長在此工作了20多年,身體力行,結婚後一家四口都住在兒童之家,培育過不少院童長大,感受至深。「很多人都說家庭悲劇是會一代代地延續,我也認同。所以既然我們能預見到,便要盡力把悲劇在這一代停止。這就是我常說的如果在這些青年踏進第二人生路上作他們的扶持者,大家都多走一里路,結果或許可以截然不同。」

令人欣慰的個案

最後,羅院長引述了一宗令她印象深刻且欣慰的個案,阿明因為家中虐兒個案而入住這裏,讀書雖不佳但很懂事,18 歲離院後嘗試回家居住,怎料住不了兩、三個月,母親將他的行李扔出家門,無助下只好向社工求助,入住了青年家舍1年左右便轉往青年社區共住單位(青年社區共住服務是播道兒童之家與愛心業主合作,用低廉的租金(約2千元),租給有需要的青少年。)

阿明在我們幫助下解決了住屋需要,同時展開半工讀生涯,他一邊從事晚間鐵路維修工作,一邊進修,由毅進文憑讀起,希望用10年時間完成有關工程的學位課程。他離開院舍至今已有4年,半工讀的生活雖然辛苦,但總算成功開闢了前路。

獨立的生活訓練是必須的,讓他們學懂基本的烹飪、打理家務等。(院舍提供)

記者:郭秀芳
相片: (院舍提供)
【正能量】播道兒童之家拓青年家舍服務 扶持困境青年度過逆境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814257?r=cpsdlc

新城知訊台 – 原來生活好快樂 – 播道兒童之家「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專訪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導師余燕芬導師及青年家舍舊宿生Vincy
主持: 陳美思 

新城知訊台節目主持: 陳美思(左)、舊宿生Vincy及她的BB(中)、家舍青年導師余燕芬(右)

家舍青年導師余燕芬(Stephanie)與青年同行十年,陪伴不少青年過渡艱難時刻。他們大多成長於缺失家庭:單親、父母患病、離逝或離異、或父母各自已經組織家庭、因吸毒、入獄不能照顧;或家暴、性侵個案等。由於青年人在不完整及被忽略照顧的環境下成長,形成不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啟動防衛機制,不易與人建立互信關係,影響人際社交。在導師Stephanie照顧下跨出成長創傷的舊宿生Vincy,分享有幸在青年家舍生活,讓她感到被愛、有家的感覺,有力重新出發。

導師Stephanie分享內容:

Stephanie接觸的青年人都是有目標理想,只因成長環境影響個人發展。她分享播道兒童之家「第二人生助跑計劃」,為家舍青年提供過渡性居所、職場輔導、理財、獨立生活訓練,幫助青年了解自己、建立自信,扶助他們從混亂迷茫裡,規劃前路。

Vincy分享內容:

舊宿生Vincy,從小已受家暴問題,因身體已嚴重受傷不能再與母親同住,大約20歲那年決心離開。經教會轉介入住臨時庇護宿舍,由於是短期住宿,故此每星期也被催促何時會搬離開。那時感到很迷失,剛巧失業,要面對住屋、工作、經濟的問題,壓力非常大;而每當經過屋企附近,恐懼感便湧出來,未能找到合適的對象分擔,感到很孤單。幸好經轉介入住播道兒童之家,在此有導師的關愛、有較長期穩定居所、及各項培訓工作坊,幫助穩定心情及生活,有能力在職場起步。

現在Vincy已經有自己的家庭,也當了媽媽,將從前學懂的生活自理,回饋照顧家人;也因著得到導師的輔導,與家人關係漸修和好。她感謝播道兒童之家在她困難階段所提供的服務。

節目重溫:
24/11/2020 播道兒童之家「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https://bit.ly/373gX52

香港經濟日報 – 陪伴青年過渡逆境 –羅美珍院長分享

播道兒童之家一直為 6-18歲孤兒、來自破碎或困難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院護服務。2009年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試驗計劃,但滿了18歲成年的院童便需要離開。當中有不少青年是無家可歸,甚或有家歸不得,面對高昂的租金、被迫獨立生活,徬徨無助。

院長羅美珍早在十多年前已有感這些青年的困境,開始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計劃,好讓他們能在成長路上跑得更穩妥。

家舍以兩人一房,生活起居要大家學習互相遷就。

羅美珍院長說在香港18歲便是法定成年人,但在她眼裏這些成年人仍是「小朋友」。這些因着複雜家庭背照的弱勢青年不僅要面對仕屋問題,身處香港這個知識型的經濟社會,低學歷、低收入、甚至失業失學的青年,實在是需要我們「大人」更多的關注。

發展青年家舍服務

「我聽過不少離開院舍的青年人慘況,其中有位女生因沒有家庭支援,只能租住大角咀的板間房,地方狹小骯髒不在話下,兼且品流複雜,實在不宜女生獨居。後來因我們有董事是工程師,發現播道兒童之家的地積比率尚未用盡,所以有在原址加建的想法,增加過渡宿位給有需要的家舍青年,一來舒緩租金壓力,幫助他們過渡獨立生活;二來因為他們沒有家人在情感上的支援,我們本着父母心,關顧他們的住宿問題外,同時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羅院長說。

所以早在2009年,播道兒童之家已開始試辦青年過渡期住宿試驗計劃,到2011-2018年持續發展青年家舍服務,直到2018年更積極拓展「第二人生助跑計劃」。後者是想更全面照顧到這些住在家舍青年的其他成長需要。

家舍內有共用的大廳。

第二人生助跑計劃

她解釋:「經過約10年的青年家舍住宿服務,總括經驗,這些青年能有一處安定的容身之所,的確能為他們減輕大部分的經濟壓力,讓他們的過渡期帶來安穩。跟着我們便要想如何再在他們的第二人生中,多點扶持他們。」

因此他們設計「第二入生助跑計劃」,幫助入住的青年面對升學和就業的問題,和他們規劃職涯,接受獨立生活的訓練,裝備好自己來應付日後的社會生活。

「個人成長和獨立生活訓練是必要的,例如自助煮食、家務、理財儲蓄、個人化的社交發展和人際溝通等,就是沒有父母可從小身教的示範,所以以上一切都需要由家舍導師負責。但始終導師的教導有限,當中亦需要一些外間的人際網絡作溝通支援,讓他們多接觸不同的人,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信。」羅院長解釋。

獨立的生活訓練是必須的,讓他們學懂基本的烹飪、打理家務等。
大樓(右前方) 是新建家舍,爭多年來此計劃惠及了百多位有需要的青年人。
明白到這班青年自小缺乏正常的家庭關係,自信心弱、家舍導師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情緒及壓力管理班,和他們分享。
家舍導師會定期為青年人舉辦一些生活技能輔導班,如學習工作態度等。

建立關懷網絡

所以計劃中會有一具體項目—「生命師傅」,即能陪伴青年成長、生命同行,是家舍導師以外的同路人。「這幾年我們和各大小教會招募有心人,大部分都是資深的基督徒夫婦,他們有教會的推薦,而又願意義務為這些青年人服務,以他們多年的社會人生經驗,向青年人分享,加上是父母,在培育子女上都有一定的心得,他們會定期有一些家聚、外出聚餐或活動等,讓青年人能感受一下家的感覺,從中得到一些心靈慰藉。」

羅院長在此工作了20多年,身體力行,結婚後一家四口都住在播道兒童之家,陪伴過不少院童長大,感受至深。「很多人都說家庭悲劇是會一代代地延續,我也認同。所以既然我們能預見到,便要盡力把悲劇在這一代停止。這就是我常說的:如果在這些青年踏進第二人生路上作他們的扶持者,大家都多走一里路,結果或許可以截然不同。」

「生命師傅」計劃,和教會的導師合作,讓家舍青年人可擴闊社交圈,建立良好的關懷網絡。

深刻個案

最後,羅院長引述了一宗令她印象深刻且欣慰的個案。阿明因為家中虐兒個案而入住播道兒童之家,讀書雖不佳但很懂事,18歲離院後嘗試回家居住,怎料住不了兩、三個月,母親將他的行李扔出家門,無助下只好向社工求助。入住了青年家舍一年左右便轉往青年社區共住單位。(青年社區共住服務是播道兒童之家與愛心業主合作,用低廉的租金約二千元,租給有需要的青少年。)

「阿明在我們幫助下解決了住屋需要,同時展開半工讀生涯,一邊從事晚間鐵路維修工作,一邊進修,由毅進文憑讀起,希望用十年時間完成有關工程的學位課程。他離開院舍至今已有四年,半工讀的生活雖然辛苦,但總算成功開闢了前路。」

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C3親子廊
撰文記者:郭秀芳
相片: 黃建輝攝或院舍提供

《打開心窗與少女同行》- 宿舍家長翟靜霞

翟靜霞(翟姐)在以斯帖家(中學女宿生) 當家長已十四年,接觸過百個孩子的生命,扶助成長的過程有喜有悲。即將榮休的她,回顧過去,以基督的心為心與同工彼此學習;以神的話語教導孩子行當走的路。「唯有打開自己的生命,才可接觸孩子的生命;要比孩子更孩子氣,才能與他們交心」,這是她與孩子關係建立的關鍵。

翟姐形容自己不愛受束縛,也不擅管教。從製衣業轉行入職的初期,要適應「家長」崗位,要照顧滿途荊棘、反叛、鬧情緒的孩子,她都比其他家長寬鬆。她與孩子相處像朋友般一起玩、聆聽少女心事,反而孩子接受,她還開放屋企接待孩子一起玩、禱告和讀經。即使孩子離院,也常主動聯絡關顧,延續成為大朋友。

「假」的真家長—焯賢

入職後第一位接觸的孩子–焯賢,給她最深刻印象。她性格依賴,常依附翟姐引來偏心的誤會,但有孩子為她平反說:「只要主動找翟姐,她不會拒絕,只是妳們沒有找她。」可見孩子很愛護她!翟姐重視心靈關顧,邀請焯賢與她家人返教會,透過神的愛修復與家人關係,過去的傷痛,因著神得醫治,生命不再一樣,焯賢視翟姐為另一位媽媽,這「家長」見證她拍拖、結婚、生子。

中學時期的焯賢(左) 與翟姐(右)
焯賢(左一)視翟姐夫婦(右)為父母,結婚時堅持向他們敬茶
翟姐開心抱著契孫(焯賢女兒)

終於長大了 — 美兒(化名)

美兒離院後住公屋卻未能獨立生活,經常致電回院以「自殺」作威脅。翟姐憂心美兒前路,惟有禱告、陪伴。感恩美兒參加課程後變得積極,既有穩定工作、也學懂理財,最近還計劃開餐廳、期待開幕時翟姐出席。能見證美兒進步,她感到莫大安慰。

痛心有時 — 阿Sze(化名)

翟姐知道阿Sze學業趕不上,但對美容有興趣,為她找到課程,孩子很開心有出路。可是媽媽斷定她不是認真只浪費金錢,堅持不簽名。阿Sze感到十分氣憤,因不被信任,18歲離院後踏上歧途:吸毒、早婚產子、離婚、放棄撫養… 像重複上一代的路。只因一個決定,改變了阿Sze的人生。

每次提起,翟姐仍感到痛心,更看重要關顧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積極將福音帶給孩子,惟有基督的愛,才能撫平傷痕。「改變人心的是真理,而不是道理」,惟有接受耶穌,才有受教的心,生命才得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