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ing on the Target》– Siu Yui Ming

Due to domestic and family violence and emotional issue, Yui Ming was arranged to stay in Evangel Children’s Home when he was 10 years old. He had to leave his home at a young age.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welfare regulations, he must age out at the age of 18. However, Yui Ming has not yet completed the DSE course yet, so he went home to live with his mother with an attempt of trying. There were still many conflicts. Because he had to take care of both school and part-time jobs, his mother complained that he had been often away from home, and he is useless with little earnings, and should not live at home. He was often ridiculed, and his belongings were being thrown away from home. It was not possible to continue living with her, and he was forced to leave again.

Later, he learned that there was a “Second Chance in Life Sponsorship Program”, and he returned to Evangel Children’s Home after half a year to stay in their youth home. The home provided a transitional residence and a stable place to live. A mentor discussed the road ahead with him, and his heart gradually settled down. Yui Ming said frankly that when he was at home, there were no elders to talk to him about this topic, and he was often the only one, and he was very confused about the future. “I need a lamp to see the way forward” was Yui Ming’s voice at the time.

After graduating from DSE, Yui Ming successfully joined the MTR as a railway maintenance worker. The two-year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Youth Home was over. The mentor helped find a kind-hearted landlord that he moved into small units in the urban area at lower rents. With a stable job and home, Yui Ming set goals for himself to take courses related to maintenance and hoped to become a maintenance master in 10 years. In his spare time, he would also join volunteer services and participate in voluntary tutorials, hoping to help children with similar experiences through his own experience.

Looking back, Yui Ming was very grateful to the people he met, those who helped him, and led him to grow. He used to be introverted and he was afraid of many things. Nowadays he had learned the skills to be independent and he knew how to take care of himself. He believed that “people must be contributing, and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He learned how to deal with things and how to respect others. He did not feel resentment about his background. He saw his family important. Even if he could not get along for some reason, he would still need to meet up family members, love and care for them because his family could not be replaced.

Yui Ming encourages fellow youth to learn to equip themselves, find the target like a shot into a basket, keep their eyes on the shot, and stick to the target.

TVB  Sunday Report – “After Age 18”
http://news.tvb.com/programmes/sundayreport/5c8dd478e6038321761c9163/4/十八歲後

RTHK31 – 精靈一點 「親親我好爸」健康人物專訪:余國安

主持: 劉美娟 葉韻怡
專訪播道兒童之家余國安宿舍家長

三十多分鐘的清談節目,「安臣哥」分享了三十多年,打動人心的故事點滴。「好爸爸」愛裡無懼怕。作為宿舍家長,面對照顧經歷逆境童年的孩子,挑戰不少,亦有不少心得,他和孩子建立了沒血緣關係的「父子情」暖在心頭。 縱然付出不少汗水與淚水,全因為愛,孩子們有改變及成長。孩子懂得感恩回饋,找到自己的方向,成家立室 …「安臣哥」特別欣慰。

點擊重温: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healthpedia_tv/episode/586022

U周刊 – 中秋人月難團圓 – 家 人不得不放下我 – 專訪青年家舍宿生Sally

【 暫住的地方,暫代的温情。若家庭不一定可靠,親情外判也無不可,至少Sally現在活得很好。過往七年,Sally在播道兒童之家生活,對她而言這裏已經好比自己的家。因為家庭問題,她寧願住在這裏,「每次回家《度假》 後,我情緒也會很低落,整個人很忟憎。有次我更致電回來說: 我撐不住了,可否提早回來。」

度假是home leave的代名詞,宿生每逢週末都可以申請回家。院方用這個詞,或許想潛移默化,希望小朋友更期待見父母,可是她卻希望維持一段合適距離。  「屋企很嘈吵,大家好像不能溝通,有時覺得吵架多個吃飯。 」現時Sally只會每個月申請回家一次,平日與家人以電話溝通 。 而在這裏,她有自己的房間,有靜下來與自己相處的空間。】首段轉載

恩雨之聲 – 恩雨同路人第14集 – 羅美珍院長及霍永康社工督導專訪

羅院長及社工督導永康哥分享了服務見證的點滴:

羅院長:

  1. 自小在木屋區長大的她,得教會栽培,高中已立志做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工作。
  2. 她分享了對於因家庭缺失受童年創傷的孩子, 最大的缺乏及需要是什麽。
  3. 一些孩子感受愛並作愛的回饋: 有受培育孩子反而鼓勵她和她一齊祈禱的、有離院孩子視她為外家家人,關係仍很close的。
  4. 院長介绍了Right Care, Right Time (2Rs) 計劃,並解釋個別孩子有行為情緒問題,不是孩子頑皮,分享跨專業團隊及早介介入治療怎樣幫到他們。

永康哥:

  1. 有小朋友入住院舍之前受虐或曾被疏忽照顧,連基本的吃飯、沖涼也缺乏。入住後除基本照顧,心理關顧也很重要。
  2. 他鼓勵孩子有困難隨時祈禱找天父爸爸,試過一齊晚禱祗為孩子不發惡夢。
  3. 有些孩子更有特殊發展需要,引入專業的治療,配合整全身心靈發展很重要。
  4. 有孩子出現過動症的,及早獲轉介精神科醫生,得到適切治療,變得很喜歡學習,家庭關係亦得到改善。
  5. 有小朋友因被疏忽照顧,患上身心症,不能正常上學,臨床心理學家幫助小朋友解開心理困擾。

請點擊重温: (11’41”)
https://www.sobem.org.hk/audioAutoPlayList.php?aid=379&radio=media_fellow

創世電視 – 電視撈飯 第25集: 「2R計劃及個案」— 羅美珍院長及余燕芬專訪

播道兒童之家羅院長及青年家舍導師Stephanie獲邀分享Right Care, Right Time (2Rs) 計劃,以真實個案見證此服務計劃如何適切協助因家庭破碎並經歷童年創傷而入住院舍的兒童及青少年,面對情緒或精神困擾,得到適切的短期醫療及跨專業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照顧的實況。這計劃由寶血兒童村、播道兒童之家及善牧會合辦,得播道醫院合作,並陳登社會服務基金會及黃廷方慈善基金的贊助,多位孩子及早得到治療。

羅院長分享重點:

  1. 社會結構轉變,令家庭缺失問題更見複雜。經歷童年創傷的孩子面對著不同的困難,其逼切需要是什麽。
  2. 上帝透過院舍的「代父母」,如何關顧孩子的心理及心靈需要,禱告及交託。
  3. 工作的使命及領受。

導師Stephanie分享重點:

  1. 以自身因家庭破碎、童年曾生自殺念頭的經歷,激勵青年,以Jesus Love和他們建立信任,探索生命意義。
  2. 她如何放下身段,謙卑服侍,包括洗廁所… 耐心與無家青年同行的心路歷程。
  3. 2Rs受助個案成效分享及青年如何得改變。

請登入重温 (0至51:38)

影音使團Youtube轉載:
Part 1
https://youtu.be/qLKtCvLD4Rw
Part 2
https://youtu.be/oif502zrIaA
Part 3
https://youtu.be/mTOxdWMCnAk
Part 4
https://youtu.be/AaCexKmJhNw

My TV Super
https://www.mytvsuper.com/…/creationtvluncheonmeetin…/463761

恩雨之聲 – 恩雨同路人第2集 – 余國安生命見證

宿舍家長安臣哥在恩雨之聲 – 恩雨同路人電台節目,分享了生命見證。節目在恩雨之聲及新城台財經台播出。

安臣哥因童年缺失,為孩子付出更多的愛。他以從神而來的力量,讓孩子從信仰中得改變。他分享多個他湊大的孩子故事,充滿溫情。

點擊收聽:
https://www.sobem.org.hk/audioAutoPlayList.php?aid=367&radio=media_fellow

TVB翡翠台 – 十八歲後 – 《星期日檔案》

專訪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導師及院長

TVB翡翠台星期日檔案就入住兒童之家及院舍孩子十八歲後、便要離開的社會服務議題作深入探討,訪問了播道兒童之家受助青年 – 銳明及勇明、導師及院長。3月17日的特輯,在播道兒童之家長大的銳明及勇明,以自己個案分享了18歲後要離開院舍、獨立生活的情況,及對前路的選擇。院長談及社會政策的不足、無家青年的困難,並介紹了播道兒童之家的青年家舍及支援服務,希望社會更多關注,扶助這群搖晃的楝樑。

縱然困難重重,銳明及勇明以堅毅、樂觀及積極的態度開展了第二人生。

「雖然路是難行,要自己用心,不要被其他事情拖累,我們應該趁年輕,鼓起勇氣往前衝。」

銳明


「可能很多人會關心支持你,但是這條路怎樣走,最後也是要看自己,面對前路,我會樂觀面對,不會埋怨自己的遭遇。」

勇明

他們真情的分享,標記了逆境之中的成長路。導師亦樂見他們的成長及改變。

銳明
勇明
青年家舍聚舊
導師余燕芬與銳明
院長羅美珍

對於無家或有家歸不得的青年,缺乏家庭住屋支援,徬徨無助,面對未來的路何去何從? 播道兒童之家的青年家舍及社區共住服務,除了提供廉價過渡性居所,更有導師輔導他們面對升學和就業的職涯發展、給予他們個人成長及獨立生活訓練、生師師傅配對及支援。

「現時政府其實沒有特別政策。18歲離開院舍的青年們很多學歷不高,又沒有家人支援,他們是童年缺失的一群,有些女孩很快便墜入感情陷阱,很快結婚或未婚產子,男的可能誤交損友… 他們在心路歷程上不是十八歲便是成年人,面對整個世界,我覺得要給他們時間成長,可以提供一些緩衝服務,讓他們有時間疏理… 是希望他們不要重蹈上一代覆轍。」院長羅美珍分享,語重心長。

十八

節目重溫

現時全港有112間兒童之家、5間兒童院,分別提供約900及500個宿位,讓不同家庭問題的兒童,例如家暴、家人離世或疏忽照顧,經社會福利署轉介入住。兒童院舍由多間受資助的非政府機構營辦,入住的年齡上限多數為十八歲,孩子十八歲後,便要離開院舍。

這群青年離院後,有的返回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的要自立生活,他們怎樣面對未來的路?

記者:林可欣http://news.tvb.com/programmes/sundayreport/5c8dd478e6038321761c9163/4/十八歲後

蘋果日報 – 缺愛童學會放下 變兒家大愛男神為折翼小孩點上一盞燈 余國安

擔任證婚人、見證BB出世,人生不同階段,張玉航身邊總有「安臣哥」余國安的身影。「冇佢冇今日嘅我」。父親離世、母親放棄撫養權,13歲入住兒童之家,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讓他從不奢望也沒可能「靠父幹」,阿航直言無想過一個在家舍照顧他的大哥哥,儘管收入不多,竟會願意自掏腰包,無條件支持自己到內地升讀大學。那是2003年香港全城抗疫的一年,也是阿航會考受挫前路茫茫的一年,生活不是童話,但阿航說,是16年前那一點光,照亮了他往後的人生,成就今天贏回一個完整美滿的家。

已婚但無兒女、在兒家工作了35年的安臣哥余國安,早視那裏的孩子是兒女。
兩歲半的兒子取名司宇,與「施予」同音,寓意「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張玉航的親身體驗,也是他對兒子的寄託。

相約安臣哥在兒童之家(兒家)接受訪問,他找了早已離院長大成人的阿航同來,阿航又帶同兩歲半的兒子司宇一起現身。記者取笑安臣哥「三代同堂」,這個大半生獻身兒家、內斂慢熱的大男人,聞言笑得燦爛,司宇與「施予」同音,他說:「佢係我嘅孫,叫司宇,施比受更為有福。」自1983年入職播道兒童之家,至今逾35年,由義工到全職家舍家長,去年退休,61歲的安臣,仍視這裏為第二個家,早上在家與太太過「退休生活」,晚上就到兒家通宵工作。「夜晚當值,好處係有多啲時間同孩子傾偈」。

播道兒童之家1963年落成,有些孩子是短暫過客,有些在這裏度過中小學歲月。

孩子其實 敏感又懂事

座落沙田坳的播道兒童之家,1963年落成,共設四個家舍。未成年的孩子,因不同家庭問題留下過集體生活,有些是短暫過客,有些在這裏度過漫長的中小學人生階段。1998年經歷家庭慘變,時年13歲的阿航,就在兒家度過他的中學歲月。見盡兒家人來人往。安臣說:「離開原生家庭,嚟到全然陌生嘅環境,係有好多嘢需要適應。」他說初來埗到的阿航,也與大部份孩子一樣,沉默寡言,問十句答半句,很倔強:「一般孩子嚟到兒家,都要用四、五年時間,先可以開啟佢哋嘅心。」

可幸,安臣從來不是心急的人。「你以為孩子唔懂事,佢哋其實往往較大人更敏感,大家一齊生活,好多嘢佢哋會看在眼裏,知你關心佢,慢慢先願意表達感受」,說時仍是一貫的慢條斯理。坐在一旁的阿航笑着補充:「安臣哥係嗰種關心你,但唔會講,只會做嘅人。」舉例兒家講究紀律生活,晚上10時前就熄燈,睡在碌架床眼光光,沒手機可玩沒電視可看,看管「大仔」家舍的安臣,總會偷偷與孩子約法三章,大膽微調家規,成為大小孩子的小小秘密。

「有時就算熄咗燈,安臣哥會話自己肚餓,偷偷哋順便入廚房煮個麵畀我哋消夜;有時又會播套劇,等我哋睇完先瞓……」那些年,因「偷雞」而來的小小快樂,阿航總是記在心頭。家舍一星期可回家一次,他與部份孩子「無家可回」,安臣就用私人時間和他們四圍去,簡單如吃一個下午茶、看一場電影,都是久違的快樂。「我想讀會計,安臣哥會介紹佢啲朋友畀我認識,等我預早了解吓個行業」。18歲,不少在父母外傭呵護下成長的孩子,還在為選科煩惱,會考放榜的阿航,成年禮是煩惱屆法定年齡,離開兒家後的居住問題。

「阿航一直比其他同齡孩子成熟,中三時已清楚知道想做乜嘢工作,佢其他成績其實都好好,只係英文一科唔合格,既然想繼續讀書,佢肯努力,我當然盡量支持。」安臣說。那一個早上,阿航說一世都記得:「嗰日同安臣哥食早餐,提起想去內地讀預備班升大學,讀到上去嘅機會大啲,又可以住宿舍……點知佢同我講:『你真係想去就去啦,我資助你。』知佢好好,但冇諗過會好到呢個程度,好感動。」安臣甚至陪阿航到中山考入學試,又不時北上探望他,鼓勵他為理想馳騁。

約訪安臣哥,他找阿航來,阿航又帶兒子來,「三代同堂」。

見證幸福 辛苦也值得

「我都唔係幫到佢好多,主要都係生活費,阿航好乖,長假回港都會去做兼職,自己賺點生活費……」中港兩地走、一邊工作一邊讀書,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總是比較世故,自知機會得來不易,拼搏的阿航越讀越好,2010年在中山大學會計系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即受聘於一間大企業任財務經理,並回流香港工作。「最開心係睇到佢嘅成長,不單止做到想做嘅工作,仲建立到自己嘅家庭,做埋爸爸」,任證婚人、見證BB出世,安臣直言,看到阿航成材很安慰,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

阿航離開兒家又主動回去做義工,幫手推廣助養計劃。受訪者提供圖片

一步一腳印 能幫就幫

「現在生日都會一齊慶祝,就似一家人。」那些年安臣支持阿航升學,長大後的阿航,就帶他和太太到處旅行,之前兒家開放日,阿航主動「回家」做義工,又協助推廣助養計劃,傾力回饋陪伴他成長的地方。回顧逾30年的兒家工作,安臣直言有苦有樂。「當年入職僅25歲,冇經驗遇到好多挫折,全天候照顧係好困難,同之前做義工好唔同,返工第二日已想走,要講愛心又要講管教,好矛盾,個平衡點,其實到今日仲搵緊」。鬧多啲定錫多啲?即使不是親生骨肉,卻已如血脈相連的父母,永遠是一場交戰。

何況這裏住的,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生命起點有缺憾的孩子,被遺棄、曾受虐,父母患病甚至死亡,有人透過破壞去爭取,有人透過服從去取悅,也有小小人兒,選擇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不怕輸在起跑線,小小家舍,濃縮了千百種複雜的人生,儘管安臣說得輕描淡寫,但他直言由困擾、自我質疑,到調節心情再出發,一步一腳印:「有成長當然開心,但好多孩子也有佢哋嘅限制和困難,未必想幫就可以幫到。」

只是,他仍樂觀,相信種子理論:「每個人面對自己的生活,呢一刻學到,可能將來有一日明白,就有改變。」就如阿航:「有次喺巴士唔見咗個銀包,阿航隔咗幾日送咗份禮物畀我,唔係因為個新銀包,而係見到阿航嘅改變,佢睇到人嘅需要,學習到如何回應別人嘅需要。」只因曾幾何時,不懂表達自己,總用否定和負面情緒回應別人,也是安臣的寫照。

兒時家境清貧,一家十口窩居戰前舊樓尾房,生活困苦。「我排第六,共有八兄弟姊妹,爸爸喺我出世後冇幾耐已去咗行船,好耐先回家一次」。安臣說,父親給他的印象是個陌生客人,為着生計,媽媽要到工廠當女工,還要照顧多個孩子,加上當時爸爸沉迷賭博,令她百上加斤。他直言,兄弟姊妹一直在媽媽操控式的管教下成長,離不開打鬧。安臣自小缺乏父愛,也感受不到母愛,只覺得恐懼,與家人關係疏離,不喜歡表達感受,總覺得會被拒絕。

兒家為6至18歲兒童提供集體住宿。

退休後 仍然留守兒家

「所以由細到大我都好努力建立自己,用做得好去俾人欣賞」。只是,證明自己的過程很攰,甚至是「唔知攰」。「有啲朋友覺得我好恐怖,不斷做,做嘅過程,其實從冇釋放過自己」。安臣說,院舍的孩子,讓他看到昔日的自己。「媽媽以前用咗錯嘅管教方式,但長大後人生經歷多咗,漸漸能體諒佢……」接受生命中的種種限制,學習放下而不是放棄,學習調節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長。

「每個人需要不一樣,佢哋亦有權選擇接唔接受……兒家近年接收咗好多有特殊需要嘅孩子,好細個開始已需要長期服藥,挑戰越嚟越大」。付出的心機與眼淚,有些如阿航得出美好結果,有些不能盡言,各有一片天空,安臣說:「有時佢哋放學打電話畀我,問我食唔食腸粉,或者離開後不時返嚟探我,已經好心甜。」退休後仍留守兒家的安臣如是說。

記者:呂麗嬋                     
攝影︰ 謝榮耀 《蘋果日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228/20622231

蘋果日報 – 不能靠父幹又如何?非常安臣哥沒血緣的愛

任證婚人、見證BB出世,人生不同階段,張玉航身邊總有「安臣哥」余國安的身影。「無佢無今日嘅我。」父親離世、母親放棄撫養權,13歲入住兒童之家,支離破碎的家,讓他從不奢望也沒可能「靠父幹」,阿航直言無想過一個在家舍照顧他的大哥哥,儘管收入不多,竟會願意自掏腰包,無條件支持自己到內地升讀大學。那是2003年香港全城抗疫的一年,也是阿航會考受挫前路茫茫的一年,生活不是童話,但阿航說,是16年前那一點光,照亮了他往後的人生,成就今天贏回人生一個完整美滿的家。

謝榮耀攝
約訪余國安,他找阿航同來,而阿航又和兒子同來,記者取笑他三代同堂,這個大半生獻身兒家內斂慢熱的大男人,笑得燦爛。謝榮耀攝
已婚但沒兒女,在兒家工作了35年的余國安,早視這裏的孩子是兒女,能見證孩子走出破碎家庭陰霾,建立自己的家,是最快樂的事。謝榮耀攝
由義工到全職家舍家長,去年退休的安臣,仍視這裏為第二個家,有一櫃孩子送給他的心意卡,儼如這裏的另類男神。謝榮耀攝
2歲半的兒子取名司宇,與「施予」同音,寓意「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張玉航(左)的親身體驗,也是他對兒子的寄託。謝榮耀攝
家舍的孩子都得學習做家務,輪流買餸煮食,那一碗熄燈後的熱麵,是安臣與孩子「不能說的秘密」,也是那些年溫暖的集體回憶。謝榮耀攝
問阿航有甚麼想和安臣說?內斂的他一面靦腆,好不容易低聲說:「多謝你。」濃得化不開的父子情,大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謝榮耀攝
兒家為4至18歲兒童提供集體住宿,今日18歲的年輕人,不少仍稚氣未除,阿航的成年禮卻是煩惱着屆滿法定年齡,離開兒家後的居住問題。謝榮耀攝
預早的生涯規劃,在兒家尤其重要,孩子18歲成年便得「離家」,若升大學順理成章住進宿舍;如外出工作,則往往只能入住劏房。謝榮耀攝
這裏住的,都是生命起點天殘地缺的孩子,被遺棄、曾經受虐,父母患病甚至死亡,小小家舍,濃縮了千百種複雜的人生。謝榮耀攝
坐落沙田坳的播道兒童之家,1963年落成,共設4個家舍,有些孩子是短暫過客,有些在這裏度過中小學。謝榮耀攝
生活儘管不是童話,但阿航說,是16年前那一點光,照亮了他往後的人生,對安臣哥,他說「無佢無今日嘅我。」謝榮耀攝
任證婚人、見證BB出世,安臣直言,看到阿航找到穩定工作建立美滿家庭,老懷安慰。(被訪者提供相片)
美滿的三口之家得來不易,阿航說自從做了爸爸,感覺責任更重大。(被訪者提供相片)
安臣太太與阿航太太關係親密,離開兒家後兩家人不時相約食飯旅行,感情要好。(被訪者提供相片)

記者: 呂麗嬋  《蘋果日報》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190227/MOQNPAT3KF6VB6SCXUXW6TUSLU/